查看原文
其他

赵锡军:中国金融开放没打什么小算盘

赵锡军 IMI财经观察 2022-05-04

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推出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的背景下,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结合中美两国对待开放的态度进行分析了开放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旧有赖于开放。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推出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从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到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再到“外资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提前至2020年,“金融11条”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金融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金融开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机构层面,即允许境外机构来我国设立各种独立、分支或合资机构;二是金融市场和资金层面,即允许外面的资金进来,国内的资金出去。目前,我国在上述两个层面都在有序推进开放,尽管国内市场及整个行业发展的情况决定了推进的具体安排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总的方向是保持在不断地走向开放这一条线上的。最终,无论是在机构还是资金层面,都将走向完全自由的流动。

不可避免的是,这两个层面的开放都可能会伴随一些风险和问题。对机构层面的开放来说,风险主要是给国内机构带来一些竞争和监管压力;而资金层面的开放所面临的风险则更广泛一些,可能会引起国内市场价格和金融的波动甚至不稳定等等,这些外部冲击的传导往往比较激烈。

现阶段,我国率先开放,或者说步伐比较快的开放在机构层面。当年我国在参与“入世”谈判时就已经谈到了机构层面开放的问题。保险和银行领域目前基本都已开放,只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外资可以进来成立保险公司及银行。但有些领域比如证券基金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限制。而此次推出的“金融11条”措施在这几个领域内的机构层面或是取消了外资比例限制,或是提前了取消时间。开放的领域也更广泛,除银行与保险机构外,其他的一些专业服务领域,如债券评估、咨询评估以及货币经纪等也都开放了。

而在资金层面,我国采取的是以项目展开为主导的开放。一开始先是尝试引进发行B股吸引资金;后来慢慢开始发行H股,推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再后来是将海外投资引进来,在金融领域通过QFII、QDII、RQFII、RQDII等制度以及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诸如此类项目为主导推进开放。“金融11条”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这一举措使得很多境外投资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配置我们的债券,也使得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能够更加合理,这对境外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来说非常有价值。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如此有意义的开放举措,一些国外媒体或者关注不多,对措施细节的解读较少;或者关注点偏移,将中国加速金融开放与刺激经济增长及缓冲贸易战影响挂钩,甚至提醒外资对正在新开放的中国市场“谨慎”。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正走向孤立、封闭与单边之路。特朗普政府不断从各个国际组织中“退群”,“脱欧”反而使英国变得更加孤立于全球化,其他西方国家内部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民粹主义盛行,不愿更多开放的趋势。

美国决策层公开表示全球化没有给美国带来好处,这种认识并非凭空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媒体的关注点已不再在更加开放的方向上。它们对我国金融开放举措表现出一种解读不热心或者往歪里读的状态,是其所在国政治风向转变的必然结果。

开放本身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意义,一个国家对外部世界敞开胸怀的行为,在这时居然也成为了一件甚为可疑、动机不纯的事。笔者想反问一些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的是,开放性措施对美国难道真没好处吗?如果没有好处,为什么美国经济在二战以后能够发展得那么快,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挣取那样巨大的利润?如果没有开放,美国国内消费品价格为什么那么便宜,美国社会难道没有普遍享受到开放带来的福祉?

宏观经济学上的重大判断需要通过客观、科学的论证来评论,绝不是某个政要、某家媒体打赌发誓式的几句话就能轻易下结论的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给全球投资者带来多大的风险与损失?这是全球很多投资者都曾亲身经历过的。而中国恰恰是世界上唯一从未出现重大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当前给全球投资市场提供主要增长贡献的也是中国。每年中国的财富增长在全球财富增长中的比例,以及各种投资市场,包括居民存款和其他理财市场的增长都是全球领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17年亚洲私人财富增长19%,达36.5万亿美元,中国占57%,如果中国市场没有增长,世界哪有那么多的财富积累?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开放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的好处,愿意进一步开放。同时,也希望能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介这一经验,使所有国家都享受到开放带来的好处。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赖于开放。开放能够带来更多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以及红利。在产业链及其他刺激经济增长的价值链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高效流动机制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

编辑  孙建秋

来源  《环球时报》

责编  胡晓涛、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 Libra


 | 2.0

访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